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两会前夕运营商代表提案流出!事关通信圈所有人!

作者:江南体育电子游戏 来源:江南体育app下载 时间:2023-12-28 02:10:41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身为三大运营商中唯一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刚刚履新云南联通任党委书记、总经理的

  征得张云勇委员同意,小编拿到第一手资料!现将张云勇委员拟提交的五份提案文字版完整发布。也欢迎各位留言指正。

  关于充分的发挥通信央企在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进程中主力军作用的提案(2022年)

  习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化的经济》中精确指出,发展数字化的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化的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康庄之衢上,通信央企始终践行使命职责,发挥着基石作用。为了打造让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基础设施,通信央企坚定落实“提速降费”政策,积极推行惠民便民措施。过去5年,我国固定宽带单位带宽和移动网络单位流量的平均资费降幅超95%,累计让利超过7000亿元,流量价格已降至平均3.14元每G的“地板价”。据测算,目前我国通信服务资费水平仅为国际中等水准的一半左右,移动通信用户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仅相当于美国的18%、韩国的26.7%。如此大规模的提速降费让利需求,给通信央企的生产经营带来非常大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仅作为通信管道的管理者,依靠传统基础通信服务汲取收入,通信央企将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为破此局,通信央企唯有围绕5G新基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探索发展数字化的经济新模式,开拓转型改革的新路径。

  为此,通信央企深入贯彻国家战略,持续深耕技术创新,坚持锻造国之重器,慢慢地加强网络供给,加强5G和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打造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据权威统计,截止2021年底,通信央企已主导建设并开通约142.5万个5G基站,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连接服务超4.5亿部终端,支撑5G创新应用案例超1万个;全国有超过300个城市启动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具备覆盖3亿户家庭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信央企进一步历练沉淀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力和执行力,为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云外交”、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国内国际重大活动,提供坚强可靠的通信保障,以及智能高效的数字化技术方案,充分诠释红色初心,彰显央企担当,落实民生普惠,激活数据潜力,释放价值红利,不断夯实并拓展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内涵外延。

  通信央企的数字化的经济发展之路没有进退抉择之虑,但仍需应对力量强弱、速度快慢、结构轻重、温度冷暖的问题,这样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通信央企在不一样的行业推进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等创新ICT领域建设的市场占有率较低,有些行业希望建设相对封闭的专网环境,不愿与通信央企合作,有些则对通信央企缺乏信任,往往寻求互联网公司合作,认为其具备更强的技术能力。这些观念亟待转变,封闭的专网不利于产业融合发展,通信央企的技术创新与实践能力亦突飞猛进、今非昔比,同时,相较一些互联网公司或平台运用大数据杀熟、算法控制、金融理财产品无序引流等手段,侵犯用户个人隐私,危害国家数据安全,通信央企更具信誉保障。

  新时期、新形势、新格局需要通信央企履行新使命、新定位、新战略。为在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持续充分的发挥通信央企稳就业、抓创新、促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多重政治责任能力,特提出如下建议:

  1、鼓励通信央企充分践行大国顶梁柱之使命,旗帜鲜明地引领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发展,落实《“十四五”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规划》,持续打造自身成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运营服务的国家队,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数字技术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向以技术和数据为要素的创新驱动增长模式转型,聚焦大联接、大计算、大数据、大应用、大安全,推进产品形态、服务模式、生产效率的全面升级。以国家首席、政府首选、人民首信为准则,加快建设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支撑数据资源治理,主导数字化的经济市场。以《数字化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框架积极投身国际合作,成为赋能全球数字化进程的中坚力量。

  2、鼓励通信央企发挥创新主力军作用,创新引领勇担破解科技难题。激励通信运营商等通信央企在数字化的经济领域跨周期地投入资源于国家性突破任务中,解决一系列制约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积极主导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主动承担产业链链长角色,通过国资赋能形成跨专业优势互补的联合体,以一代百打好团体赛;同时,建议为通信央企内“专精特新”方向的研发技术项目提供融资绿色通道,充分的利用加计扣除等工具引导鼓励研发投入,在人力财力政策资源等方面提供优先保障;再者,支持通信央企扩大与事业发展相当的人才规模,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深化薪酬内部分配改革,打造人才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吸纳具备更强实践能力、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鼓励通信央企落实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部署,推进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实施,在国家区域重点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军民融合战略中充分的利用央企国家队、主力军、排头兵的创新能力与资源禀赋,加大力度促进政务服务、医疗健康、通信社交、高铁民航、金融行业、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重点民生场景的数字化建设。比如,充分的利用通信运营商构建的5G网络协同工业互联网,避免自建专网形成信息孤岛;在产业数字化转型领域,尤其是在中小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的发挥通信央企能力,有效满足当地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低时延、大带宽、本地计算、安全承载、降本增效等需求,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家统计局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总数为14.12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3.50%,整个社会正在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不少老年人由于不会使用或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和手机上的各种应用,导致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诸多问题,无法充分享受科学技术进步给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鼓励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品及服务的适老化设计和改造,推动养老产业数字化发展。但在现阶段,整个社会任旧存在针对银发族人群的产品无法切实使用户得到满足需求、产品供给缺乏体系化、社会资源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例如新闻媒体报道过,一位老年人行动不是很方便,因为社保卡没有激活,她去银行做人脸识别,被家人抱起才艰难地完成了社保卡激活;疫情防控前期,很多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出示健康码导致出行困难……这些都要求我们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去深刻反思。为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破解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使银发族人群也能够乐享移动网络、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带来的红利,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践行社会责任,逐步完善电信业适老化改造。鼓励通信运营商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电信服务适老化改造方面起表率作用。当前,工信部已经组织三家运营商为老年人提供了线下营业厅“银发族专席”,业务办理免排队,专人引导等服务;同时还实现了电话客服的“一键呼入”功能,银发族人群拨打运营商客服电话时,可跳过语音提示、数字选择等环节,直接享受人工咨询服务,这些都大幅度提升了老年人使用电信服务的便捷性。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分的发挥通信运营商资源禀赋,加强电信业适老化改造,如给予适当政策支持,鼓励运营商智慧家庭工程师为银发族提供电信业务上门指导、上门办理、上门服务等。另外,积极倡导终端行业、互联网行业中众多厂商的协同支持,针对银发族的需求特点,真正为银发族人群提供能感知、有温度、更便利的电信产品和服务。

  二是协同各方资源,加强创新实现智慧养老目标。银发族的养老需求除了医疗、健康、护理以外,还包括饮食、陪伴、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需要社会各方资源的参与。建议鼓励电信运营商作为智慧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联合产业链协同好各方资源,一同推动数字技术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能力优势与助老养老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以医疗、健康、护理为切入点,规模化普及服务银发族人群的异常行为监测、跌倒防护、一键呼救、实时健康监测等场景化应用;并基于此,进一步打造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将银发族人群的医护健康、紧急求助、生活消费、情感陪伴、精神文娱等多种服务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协同社区、医院、餐厅、药店等各方资源进行跨界合作,打造全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健康养老生态圈,为用户更好的提供“食、医、健、护、乐”一站式的优质养老服务。

  三是加强政策指引,普及通信能力夯实数字化基座。服务老年人远程看护的家庭摄像头、异常情形下使用的一键呼叫报警器等设备,都需要网络连接才能发挥作用,基础网络通信能力是数字化养老服务的接口,更是养老产业智慧化发展的基座,没有基础通信能力,这些目标都将是空中楼阁。据工信部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我们的祖国的移动电线%,固定宽带接入用户也达到了5.35亿,但还是有很多老人,尤其是一些贫困老人家里没安装网络,也就没办法使用基于网络提供的种种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因此建议将针对此特殊群体的基础通信能力普及,作为一项普惠型服务增加到国家养老政策中,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财政补助,使他们也能够接入网络,可使用网络和数字化带来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2021年,元宇宙规划互联网平行世界的蓝图,数字孪生、虚拟原生、虚实共生等概念预示着未来数据要素的持续爆发式增长。同年,网络站点平台型经济存在的大数据杀熟、违规收集、过度消费等数据滥用问题显性化加剧,持续提升大众民生对数据要素核心地位的认知,以及对数据治理的期望。数字化的经济时代,如何明确数据要素权属,推进数据资源的合规采集、安全存储、可信应用、适度共享等是数据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数据要素的衍生源于人的数字化过程,对于每个公民,无论是生成健康码衍生健康数据,或是线上支付衍生消费数据,或是发送信息衍生社交数据,都需要可信的身份认证作为必要条件。因此,数据治理亦应以人为本,以个人身份信息为基础,建立数字信任,保护个人隐私,实践数据管控。为此,可通过构建国家级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将可信数字身份关联于数据管理与数据控制,运用可信数字身份认证赋权数据采集、存储、应用、共享、删除、查询、修改、知情同意等操作,进而推进数据治理体系的完善。

  当前,国家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尚处于探索性建设阶段,对数据治理的支撑能力不够完备,主要体现在:数字身份认证相对缺乏权威立法背书,不足以支撑数据治理;数字身份认证多以行业性或地域性的碎片化形式存在,不利于促进数据协同;数字身份认证服务的应用场景普及度不足,影响了可信数据应用的规模化拓展。为此,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数据属于人民是数据治理的核心原则之一,建议逐步加强法律保障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推进运用可信数字身份认证赋能数据治理,落实还数于民。具体的,一是建议围绕可信数字身份健全法律和法规或管理办法,明确以居民身份证信息为根,为公民建立可信数字身份,作为互联网根身份或信任根,并确立其在政务、医疗、交通、金融、教育、文旅等重点民生数字化应用场景中的适合使用的范围及法律地位;同时,确立可信数字身份可作为信任根关联用户的各级、各类衍生数据,用户可通过数字身份认证授权科技公司、网络站点平台等对数据的规范化使用。二是建议聚焦可信数字身份认证加强技术创新和规范统一,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密码学等技术驱动隐私计算能力升级,支撑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与数据治理体系的融合,实现数据资源的可用不可见、可算不可识。

  建议加强部委联动、行业协同,规划设计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体系与数据治理体系的融合发展,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业链各方通力合作,打好“组合拳”,共建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基础设施,为公民提供数字可信的数据治理服务基座,做到治数于民。建议基础设施以统一规范的“可信数字身份+”的形式规划公民身份信息集合,做到标识可信;使用电子设备SIM卡、银行卡等安全芯片承载可信数字身份,做到载体可信;依托中央企业构建国家级数字身份认证服务平台,做到平台可信;统筹各行业身份认证服务,关联用户行为认证,做到服务可信,从而为数据治理提供安全环境,为社会提供数据安全感及信任感。

  建议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等强化对可信数字身份认证的宣传及科普,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各行各业提升对可信数字身份的关注度和信任度。同时,建议加强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服务产业链建设,构筑应用生态,面向政务办理、医疗健康、通信社交、高铁民航、金融支付、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商旅服务、线上购物等重点场景,规模化推广可信数字身份认证应用,提升社会民生对可信数字身份认证的普及度和满意度,从而做好用数于民,平衡好数据利用和信息保护。

  自2019年6月6日三大运营商获得5G牌照以来,我国5G商用已取得重要突破。一种原因是5G发展的靓丽数据:5G基站已建成并开通142.5万个,占全球60%以上;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市,98%以上县城和80%以上乡镇。5G手机达到2.5亿部,终端连接数超过4.5亿,占全球80%以上。5G应用创新案例超1万个,行业虚拟专网数量超越2300张。另一方面,在人民日渐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面前,5G个人市场发展保持活跃但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与行业应用相比,公众应用的品类明显不足。目前5G个人应用还难以界定与衡量,量化5G个人市场发展主要依赖5G手机数量单一指标,在使用方式和总体体验上和4G并未存在很明显差别,充分的利用到5G特性的个人应用还未真正普及,导致一个较为流行的观点是5G公众应用前景有限,当前公众对于5G应用的获得感严重不足。

  终端支持能力不足是影响5G公众应用尚未广泛普及的根本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用户渗透率28.7%这一数字仍需提高,以及终端对5G公众应用的支持能力亟待加强。例如,2021年“绽放杯”,在5G消息专题赛400个参赛项目中,可实际用于展示全网5G消息的终端款型仅有3款,甚至在制定通信行业标准时,一些终端厂商明确反对支持5G消息。

  5G是发展数字化的经济的“铺路石”,是稳定就业供给的“压舱石”,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金刚石”,是振兴科技强国的“试金石”。如果5G应用不能充分面向消费互联网释放潜力,公众5G网络升级动力就会不足,一张大网同时服务公众和行业的愿景便难以达成,这将加剧5G行业应用面临无限碎片化的需求场景,从而被迫建设更多孤立的5G专网,如此5G网络恐将成为流量的搬运工,难以发挥5G公众与行业双线赋能的差异化服务能力。

  5G公众应用发展仍需在数字化的经济健康发展的大框架下运行。强大的5G公众网络是新基建的重要组件,其使命是构建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同时,5G公众应用亦需在现有的数字化的经济治理体系下运行,治理贯穿创新、生产、经营等全过程,不仅要保护用户数据和应用安全,而且要在部署过程中防止不正当竞争。

  一、建议加快拉通端到端5G公众应用服务体系,推动5G功能特性和5G应用在终端上的支持与实现。将5G消息、5G增强通线G网络切片等使用纳入到5G个人应用衡量体系,将上述功能作为手机入网必选。5G消息是5G时代传统短彩信的升级,通过在终端的短信界面提供富媒体功能,不仅服务个人隐私信息通信,而且以消息即服务的理念连接个人与行业应用。对个人用户来说,5G消息无需下载安装APP,需要终端原生以短信方式提供功能,使用更简单、更便捷,触达更广泛、更时效,内容更丰富、更安全。5G增强通话是在现有的语音通线G视频和实时数据交互的服务,为用户更好的提供真实清晰的实时交互体验。升级5G消息和5G增强通话提升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的同时,也提高了诈骗和骚扰电话与短信的门槛。同时应鼓励拓展用于个人隐私信息消费的一体化5G终端品类,如AR、VR等头显穿戴设备的创新。

  第二、建议在公众应用中充分部署5G应用安全能力,贯穿体现数字化的经济治理能力。建议将5G应用安全能力纳入5G终端必选功能。支持流量与应用隔离的切片技术,根据AR/VR等创新应用特性对关键信息进行加密,为安全算法/协议提供低时延专属通道,对于海量机器类通信探索可靠地采用群组认证技术,对用户标识进行动态加密切实践行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和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

  第三、在现有治理体系和市场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向5G公众应用分配相关资源。例如对5G消息、增强呼叫匹配专属号码,以便在用户认知、使用方式、管理模式、监管手段上与现有短信和语音相区隔;鼓励电信运营商在产品设计、定价等方面设计用户和行业生态相匹配的产品形态、应用资费和商业模式。

  习多次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据权威统计,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网民数量已超 1.8 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为保障未成年人安全使用互联网,2021年6月1日起再次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特将网络保护设置为单独一章,构建起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基础。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涉及在线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诸多方面,但无一例外,都面临网络语言、网络词汇的使用问题。近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汉语盘点2021”活动,再度引发网络流行语对未成年人影响之线年,“建党百年”、“觉醒年代”、“强国有我”等网络流行词汇饱含浓浓的家国情怀,传递满满的正能量,对未成年人传承红色血脉,立志发奋图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意义重大。而对于“躺平”、“绝绝子”、“YYDS”(永远的神)等网络热词,各方评论则褒贬不一,有些观点认为这些词汇新颖诙谐,反映时代特征,是未成年人认识社会,表达态度的方式;有些观点则认为未成年人日常使用这一些网络用语显得有些老气横秋,网络用语出现在作文中显得缺乏想象力,网络语言的过度使用容易造成文字失语现象。

  在词形词义方面,网络词汇也存在争议,“SRDS”(虽然但是)、“XDJM”(兄弟姐妹)等网络减缩式语言,看似简洁,实则却让中华民族优美典范的语言流失于青少年的成长阶段,令人惋惜,而且这些词汇往往拥有认知门槛,导致家长与孩子间交流代沟的加深。一些网络词汇例如“卧龙凤雏”、“伞兵”等曲解正常词义,充满庸俗暴戾的意味;还有的例如“悲催”、“孩纸”、“大虾”、“骚年”等故意使用错别字,很容易误导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学习成长造成恶劣影响,必须清除。

  以上观点说明网络语言之于未成年人是一把双刃剑,故而就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看待及运用网络语言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政企协同,守好未成年人运用网络语言的价值底线。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定期推行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整治不良网络语言使用乱象,遏制不良网络文化传播势头,为青少年建好网络“防护林”,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从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角度,认真组织研究网络语言的生成机制和对现实语言的影响,列出并一直更新网络用语负面清单,定期做“大扫除”。鼓励网站、平台和各类互联网音视频应用软件应积极做出响应号召,升级技术能力,加大青少年专属功能模式的开发投入,建立常态化的内容审核、过滤和巡查机制,主动避免不健康的网络语言对未成年人的思想侵害;建立可靠完备的用户投诉机制,为低俗网络用语发布、传播提供投诉通道,让不良的网络词汇提交不上去、发送不出来。

  二是家校合力,把好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语言的第一道关。倡导学校设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办公室,定期组织师生参加针对网络语言的讨论活动,发现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思想、学习、生活的影响与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提倡未成年人在校期间,课上作文演讲、课下放松娱乐等都使用规范语言,不以学习网络词汇为兴趣,不以传播网络词汇为潮流,不以展示网络词汇为个性,不以炫耀网络词汇为荣耀。同时,基于“双减”背景,建议将网络素养教育深度融入家庭教育体系,父母做到懂网知网,与孩子建立开放友好的网络语言沟通模式;鼓励与孩子协商建立网络使用规则,约定每天手机使用时长,一同阅读纸质书籍、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适当远离互联网,适度远离网络文化。

  三是社会联动,激荡未成年人运用网络语言的清风正气。鼓励官方主流媒体多通过舆论宣传,提升大众民生的网络文化素养,增强全社会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意识。鼓励自媒体从业者自省自律,在数字化商业行为中使用规范语言,注重宣扬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间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减少一味通过娱乐圈文化、网红主播等追求资本价值,并坚决向低俗网络文化、网络用语说“不”,为未成年人营造积极文明、风清气正的互联网语言文化环境。